2025年6月的波兰,成为了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震中。波兰总统大选的结果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惊涛骇浪。当极右翼候选人卡罗尔·纳夫罗茨基以微弱的50.89%支持率,击败了亲欧盟的华沙市长拉法乌·特扎斯科夫斯基,整个欧洲的舆论都被彻底震撼。波兰的自由派阵营顿时陷入了寂静,而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们更是整夜未眠,心情沉重。
波兰的这次选举,以纳夫罗茨基微弱的胜利告终。他仅以36.96万票的差距险胜特扎斯科夫斯基,差距不到选票总数的2%。而在首轮投票时,纳夫罗茨基还落后于特扎斯科夫斯基,几乎所有的民调都预测自由派将会稳操胜券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纳夫罗茨基凭借着一系列右翼选民的集结,逆袭成功。首轮未能入围的两位候选人——“联盟”党候选人斯拉沃米尔·门岑和极右翼的格热戈日·布劳恩,他们的支持者几乎在第二轮全数转投纳夫罗茨基。布劳恩曾因发表反犹太主义言论而备受争议,但他的支持者们的“用脚投票”,揭示了波兰右翼选民的高度凝聚力。
展开剩余80%与邻国罗马尼亚的选举形成鲜明对比,罗马尼亚自由派的选民通过“团结一致”的策略成功逆转,而波兰的自由派却未能做到这一点。特扎斯科夫斯基的支持者中,近10%的人因对“精英政治”的不满选择了弃权。这种失利不仅仅是选举策略的不同,更是波兰社会对传统自由派的信任危机的体现。当极右翼能够迅速整合这些分散的不满时,欧盟推崇的多元包容理念在波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在大选之前,纳夫罗茨基对许多中国人而言还是个陌生的名字。他曾被指控参与过“勒索老人公寓”和“足球流氓活动”,但凭借着“反建制”的标签,他成功脱颖而出。他的竞选纲领具有强烈的激进色彩,其中不少主张都充满了“特朗普式”的烙印。在竞选过程中,纳夫罗茨基多次喊出“波兰优先”的口号,并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对波兰司法及移民政策的干预。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,他明确表示,除非乌克兰承认二战期间乌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的屠杀,否则绝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。这一立场直接触动了波乌两国历史上的敏感神经,也让布鲁塞尔感到担忧,波兰的态度变化可能导致欧盟在对乌援助方面出现裂痕。
欧盟最为警惕的是纳夫罗茨基与美国的紧密关系。在大选的关键时期,纳夫罗茨基突然暂停竞选,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会面,并在白宫椭圆办公室的合影中佩戴着特朗普标志性的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红帽。特朗普公开表态支持他,称纳夫罗茨基将是波兰的“好总统”。这场“跨洋互动”背后不仅反映了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需求,还可能影响到欧盟的跨大西洋协调。
波兰国内的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急剧变化。曾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的自由派领袖图斯克,原本寄希望于特扎斯科夫斯基当选后,能联手推进“拨乱反正”的改革,包括恢复最高法院的独立性、重建公共媒体的中立性等。然而,纳夫罗茨基的胜选让这些改革计划变得渺茫。根据波兰宪法,总统拥有否决权,纳夫罗茨基很可能会否决图斯克政府提出的重大法案,例如加入欧盟“数字单一市场”的提案,这将直接影响波兰能否分享欧盟的数字经济红利,并且使欧盟一体化进程再遇阻力。
自由派的阵营也出现了信任危机。在竞选期间,特扎斯科夫斯基团队曾用“无知的群氓”来形容纳夫罗茨基的支持者,这种精英式的傲慢无疑激化了阶级矛盾。波兰大学的民调显示,波兰农村地区对自由派的支持率已从42%下降至29%。而这些农村选民,恰恰是纳夫罗茨基的核心票仓。当自由派失去对基层的理解时,他们所代表的欧盟价值观也在波兰社会的撕裂中逐渐失去了说服力。
纳夫罗茨基的成功,实际上是波兰社会情绪的集中爆发。根据华沙大学的研究,波兰的右翼选民对“激进化量表”的评分普遍较高,甚至特扎斯科夫斯基的支持者也超过了中性水平。波兰民众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失望情绪蔓延,68%的波兰人认为当前的政治体系已经腐败,35岁以下年轻人中更有81%的人持相同看法。这种情绪被纳夫罗茨基精准把握,他通过“反精英”叙事巧妙地赢得了更多支持者的心。
然而,随着波兰极右翼的崛起,欧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。数据显示,波兰对乌克兰的援助量有所下降,这表明波兰作为乌克兰“大后方”的角色正遭遇动摇。纳夫罗茨基不仅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,还可能重新谈判难民安置协议,这将对在波兰的乌克兰难民带来更严格的居留限制。
更令欧盟焦虑的是,波兰可能成为中东欧“疑欧铁三角”的一员。纳夫罗茨基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,三人都主张“主权优先于欧盟”,这一立场在移民和对俄政策上高度一致。若这一铁三角形成,欧盟的对乌政策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。
随着波兰极右翼的崛起,欧盟的内部整合面临空前的考验。若未来波兰的极右翼政党进一步掌握政权,欧盟的对抗风险将进一步加剧。波兰大选的结果,不仅仅揭示了一个国家政治倾向的转变,更暴露出欧盟面对深层次危机的脆弱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