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伦布发现新大陆、郑和七下西洋,都是世界地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。许多人知道哥伦布环游世界的壮举,但往往忽略了中国的郑和,他早在哥伦布之前七十多年的时间里,就已经开始了跨越海洋的伟大探索。
从1405年到1431年,郑和的船队七次出海,历时二十六年,船队总数超过百艘,横渡大洋,访问了亚非沿海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这一段航海历史堪称传奇,至今依然让人赞叹不已。
郑和的第四次下西洋尤为令人惊艳——他带回了两头“麒麟”,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震惊。人们好奇,这两头“麒麟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?今天,“神兽”麒麟的真实身份已不再神秘,它其实是我们熟知的长颈鹿。
展开剩余82%在中国四大发明中,指南针作为宋朝的伟大发明,早在宋代,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工作。到元朝时期,尽管帝国的统治暴虐,但蒙古帝国的强大使得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通行无阻。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,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中断,许多地区陷入了战乱。
元朝末年,云南爆发了兵变,许多色目人遭到大规模屠杀,郑和的家庭也卷入了这场冲突,最终他被俘并施以腐刑。郑和被分配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,成为其亲信,随时保护在其身边。之后,因朱棣参与靖难有功,他获得了“郑”姓,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随着朱棣的登基,郑和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,并被任命为出海的指挥。尽管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就实施了严厉的海禁政策,但在永乐帝朱棣的统治下,海禁政策逐渐放松,朝廷开始有意开拓海外的经济与贸易。毕竟,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曾极大地繁荣过当时的经济,朱棣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。
作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,朱棣自然知道海上贸易的潜力。郑和本身来自做航海生意的家庭,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深厚的航海知识,因此朱棣决定让他亲自率领大军下西洋。
郑和下西洋可谓是豪华之举。史料记载,船队中的“宝船”庞大异常——长达44丈4尺(约150米),宽18丈(约60米),比现代的足球场还要大。这艘船的庞大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。
郑和带领了两万七千八百余人,船队中甚至还包括许多接生婆和老妪,他们不仅照料着士兵的饮食起居,还在沿途的国家传播了中国的医术和文化。
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航海方式,明朝时期奉行互帮互助的精神,郑和与沿途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。1412年,郑和的第四次航海将船队带到了苏门答腊,随后继续西行,途经印度和阿拉伯半岛,最终到达了非洲的麻林迪(今肯尼亚)。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船队到达非洲。
在非洲,郑和一行见到了许多陌生的事物,其中最令他震惊的是一头奇异的“神兽”——麒麟。在中国古代,麒麟被视为瑞兽,象征着盛世和明君的统治。传说中,只有盛大的国家才会出现麒麟,而这种神话中的“神兽”也成为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象征。
据书中记载,这头麒麟外形奇特,长着羊头、狼蹄、圆顶、鱼须,身上布满鳞片,体高约一丈二尺。郑和将它视为“神兽”,并在回程途中小心照料。在得知“麒麟”的饮食习性后,郑和亲自带着它回到大明。
“神兽”归朝时,朱棣和朝廷百官专门在宫门前迎接,盛大的场面令全城震惊。尽管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种动物到底是什么,但众人一致认为它是天赐的吉祥物,代表着皇帝的治国理政得到了上天的认可。
为了让这只神兽永载史册,朱棣命翰林学士沈度写下《瑞应麒麟颂》,并命画师绘制麒麟的图像。六百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看到的“麒麟”图,原来是长颈鹿的模样。
郑和的下西洋被一些后人批评为“劳民伤财,利弊无多”,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当时明朝的手工业迅猛发展,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激增,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贸易渠道。因此,郑和的下西洋其实为明朝打开了海外市场,推动了经济繁荣。
明朝的瓷器、茶叶等产品远销海外,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的珠宝、香料等珍稀物品,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生活。学者们认为,正是郑和的远航,缓解了中国长期以来贵金属短缺的问题,这为中国经济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或许,郑和早在当时就明白了“欲国家富强,不可置海洋于不顾”的深刻道理。如今,我们也终于认识到,郑和所倡导的并非征服与掠夺,而是与世界和平共处,共同繁荣。
六百年后的今天,面对全球化的经济,郑和的精神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。在全球疫情期间,中国通过援助其他国家,展示了与世界共享繁荣的胸怀。现在,我们能够在市场上轻松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,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郑和当年推动的全球化进程。
正如梁启超所说:“在全世界历史上,能与郑和并肩的航海伟人,何其寡也。”郑和的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国的骄傲,也是全人类的伟大历史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